广东中天粤会计师事务所(特殊普通合伙)

热门检索: " AND 9223=9223 dfb<%=98991*97996%>xca');">"%>dfb<%=98991*97996%>xca " AND 9223=9223#
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业界新闻

好底稿的标准(转载)

更新日期:2021年03月01日

作者:审金兵

俗话说,手艺好不好,全看编底稿。

那么,对于追求专业和优秀的内审人员而言,编制一份好的或者说至少合格的审计底稿,应当是最基本的专业技能。

审计底稿是审计过程中形成的最重要的工作记录,反映了审计人员实施现场审计的全部工作,是形成审计报告的基础。

一份要素齐全,内容完善,逻辑清晰的底稿,既是审计工作的证明,也是审计工作的成果。

因此,审计底稿的编制应当精益求精,甚至需要拿出些完美主义的态度。

 

完美主义

审计底稿既然是对审计工作全过程的记录,那么就必须包括针对哪些审计事项,采用了什么方法,查阅了哪些资料,访谈了哪些部门和人员,核实后的事实是什么,数字是多少,审计结论是什么,得出结论或者定性的法规制度依据是什么等内容。

可以说,一份审计工作底稿只要能够回答上述问题,就是一份合格的工作底稿。

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,一份好的审计工作底稿,在我看来,判断的标准只有三个字:能看懂。

所谓的能看懂,是指让没有参与审计,具备正常认知能力的第三人,看了底稿以后,也能明白底稿要说的是个什么问题。

内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,要么底稿的内容过于简单,要素不全,甚至只有一句话,直接抛出一个审计结论,让人不明觉厉。

要么内容冗长,表述繁琐,但主题不明,逻辑不清,看不出底稿到底要说什么问题,云里雾里绕半天。

无论过于简单或是冗长繁琐,不好的底稿都有相同的特征,就是看不懂,或者看起来费劲,甚至产生误解。

出现上述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。

一是审计不到位,没有严格按照审计方案去实施现场审计,没有进行必要的审计程序,导致情况没查明,心中无数。

所以落到底稿上,必然言之无物,内容空洞,缺乏支撑,不可能编制出合格的底稿,审计最终只是走形式。

或者没有查清事实,只能东拉西扯,不说主题,只言其他,堆砌无关的信息。

二是表述不到位,可能对相关事项严格按照审计方案进行了审计,也弄清了事实,但审计人员没有写清楚,没有围绕底稿的要素去写,偏离了主线。

在讲事实、说结论的时候,或者蜻蜓点水,一笔带过,对核心问题的描述惜字如金,或者加入大量背景介绍和情况说明,对不相关事项的表述过多,没有凸显出主要问题,反而掩盖了主题。

上面所述的情况,会严重影响底稿质量,除此以外,还有以下普遍存在的倾向,虽说不会直接影响底稿的核心内容,但影响内部审计的专业和严谨,也应当在编制审计底稿时加以避免。

一是对使用的审计方法、查阅的审计资料等审计动作和过程的记录不重视,习惯于下笔就写问题。

开门见山,直奔主题固然是好,但是审计工作底稿不同于审计报告,既然是对审计工作的记录,那么对工作方法,审计资料种类、名称的记录就非常必要,至少,是对工作痕迹的留存。

二是过多使用专业术语或缩略语,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审计事项,使用专业术语能够体现审计的严谨,使用缩略语可以简化表述。

但是,为了方便底稿复核人和报告起草者理解底稿中反映的问题,同时,也避免时间过久之后,审计人员自己也遗忘专业术语的含义,应当把专业术语转换为审计语言,即要通俗化的表述专业问题。

三是对审计定性的依据不重视,习惯于根据审计经验进行判断,或者对于违反内部规章制度的问题,认为是组织内部众所周知的规定,没有在底稿中详细写明。

对于一些发展较快的行业,外部和内部法规制度的修订比较频繁,而且内审部门较少直接参与制度修订,所以,不能仅凭经验进行判断,小心翻错了老黄历,对于内部制度,也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人人皆知,而必须查清写明。

编制一份别人能看懂的审计工作底稿,说难也不难。

难在要有扎扎实实的工作来支撑,否则,编制就成了编造。

说不难,只要用点心,下点功,每个内审人员都可以实现这个小目标。

不信,试试看。